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15
临床研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sST2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预测价值
岳福伟, 查艳萍, 朱涛, 宁婧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3-8. 
摘要 ( 47 )   PDF (592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esis 2,sST2)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我们纳入2020年6月至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 85 例行急诊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患者均根据最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行急诊PCI术,通过标准血管造影在基线时收集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llateral circulation,CC)数据。根据Rentrop分级法对侧支循环进行分级:没有填充任何血管等级为0,小侧支充填为1级,部分心外膜动脉充盈为2级,完全心外膜动脉灌注为3级。其中0级和1级被视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2级和3级被视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患者被分为两组:CC良好组(n=33)和CC不良组(n=5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第一天介入术前用ELISA法测定血清sST2,所有患者均行急诊PCI术。对比CC形成良好组与CC形成不良组的一般资料,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入院时血清sST2 水平,以及对STEMI患者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结果 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85例患者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33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52例,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率38%。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血清sST2浓度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sST2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侧支循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 0.579~0.833, P<0.05)。结论 sST2水平对STEM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心血管危重症患者IABP术中引入床旁超声的效果及对并发症、血管活性恢复的影响
李英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9-13. 
摘要 ( 39 )   PDF (391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中引入床旁超声的效果及并发症、血管活性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的100例老年心血管危重症IABP术患者,依据有无应用超声引导将其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未应用超声引导而采用传统盲法植入,试验组患者通过床旁血管超声引导下植入,对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计划外提前终止IABP、再次调整球囊位置占比以及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 、血管活性[肾素活性(Plasma renin activity,PRA)、醛固酮(Aldosterone,ALD)、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II,ANGⅡ)] 、血流动力学[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 水平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IABP相关血小板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出血)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计划外提前终止IABP、再次调整球囊位置占比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LVEDD、LVESD等心功能和PRA、ALD、ANGⅡ等血管活性指标以及MPAP、PAW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且试验组LVEF、LVEDD、LVESD、PRA、ALD、ANGⅡ、MPAP、PAWP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超声在老年心血管危重症患者IABP术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利于保障手术的成功率,并促进患者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改善以及血管活性恢复。
碎裂QRS波与QT间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分析
王贤慧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4-17. 
摘要 ( 51 )   PDF (389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es,fQRS)与QT间期(QT interval,QTc)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提高临床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不同破碎QRS波、不同QT间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采用ROC曲线评估单项指标及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价值。结果 80例患者中,有破碎QRS波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69%,无破碎QRS波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9.42%,有破碎QRS波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无破碎QRS波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间期缩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人数少于QT间期延长的人数,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T间期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QT间期缩短组和QT间期延长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碎QRS联合QT间期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灵敏度和AUC高于单项指标。结论 碎裂QRS波与QT间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应用于临床诊疗。
H型高血压患者血脂、尿酸水平检测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
陈群华, 廖德泳, 林梅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8-19. 
摘要 ( 42 )   PDF (486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H型高血压患者血脂、尿酸水平检测情况,并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体检时接收的134例H型高血压患者的资料,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情况将患者分为CAS组(合并CAS患者,n=85)和对照组(H型高血压患者,n=49),比较两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 、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及血尿酸(UA)水平,分析患者血压、血脂、血UA水平与CAS发生的关系。结果 CAS组患者Hcy、SBP、DBP、血清TC、血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TG、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SBP、DBP、血清TC、血UA水平与CAS发生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Hcy、血压、血脂、血尿酸水平与CAS具有一定相关性,H型高血压患者Hcy、SBP、DBP、血清TC、血UA水平升高均是CAS发生的危险因素,检测患者血脂、尿酸水平,可作为反映CAS的有效指标。
经皮桡动脉穿刺与股动脉穿刺在高龄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罗学楚, 王国坤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20-23. 
摘要 ( 41 )   PDF (46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高龄冠心病患者应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与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开展研究,总病例210例,按照介入治疗采取穿刺方式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105例。桡动脉组经皮行桡动脉穿刺,股动脉组经皮行股动脉穿刺。对比两组穿刺指标、手术情况、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穿刺指标对比:桡动脉组的平均穿刺次数更低,穿刺成功时间更长,鞘管植入时间和出血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手术情况对比:桡动脉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均高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恢复情况对比:桡动脉组术后第1 d、3 d的VAS评分和住院时间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桡动脉组(3.81%)低于对照组(1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与股动脉穿刺均可作为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手段,相较而言,经皮桡动脉穿刺在高龄冠心病患者中更具优势,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鞘管植入时间和出血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风险低等优点。
益气温阳利水中药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胡倩倩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24-27. 
摘要 ( 35 )   PDF (489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益气温阳利水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遵循1:1原则随机分组,各40例,西药治疗记为对照组,益气温阳利水中药治疗记为观察组,比较不同治疗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LVEDD为(54.26±6.44)mm、LVESD为(53.66±4.24)mm低于对照组的(58.65±6.43)mm、(47.65±4.35)mm,FS为(35.46±3.46)%、LVEF为(50.65±2.46)%、E/A为(0.99±0.12)高于对照组的(27.65±3.33)%、(46.25±2.45)%、(0.71±0.13)(P<0.05);观察组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为72.97%,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 经益气温阳利水中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其机体状况,恢复其运动机能,促使其病情归转,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曲美他嗪联合尼可地尔治疗T2DM合并CHD患者的效果及对脂联素、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欧志彬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28-30. 
摘要 ( 36 )   PDF (568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中,联合应用曲美他嗪与尼可地尔的治疗效果及对脂联素、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21年8月至2023年6月期间74例T2DM合并CHD患者分组,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7例给予尼可地尔治疗,观察组37例给予曲美他嗪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 at end-systole,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脂联素水平、炎性因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管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59%)高于对照组(7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VEF、LVDd、LVDs、hs-CRP、TNF-α、ET-1、NO、MMP-2、MMP-9、脂联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NO、脂联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Dd、LVDs、hs-CRP、TNF-α、ET-1、MMP-2、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2DM合并CHD患者中,联合应用曲美他嗪与尼可地尔的治疗效果更好,可有效改善脂联素、炎性因子等指标的水平,并且改善患者心功能。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左西孟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林森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31-33. 
摘要 ( 46 )   PDF (535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选择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左西孟旦共同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研究共计选入患者84例(时间区间为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结合Excel表随机排序并均分对照组(42例,依照常规方案开展治疗)和观察组(42例,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左西孟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对比两组心功能水平,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心力衰竭标志物水平,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运动能力,观察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左西孟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治疗,能够对患者心功能进行提升,降低心力衰竭标志物水平,增加患者运动能力,有助于患者恢复。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及与焦虑的相关性分析
王哲, 程景林, 刘泽岩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34-38. 
摘要 ( 27 )   PDF (569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群体发病情况的高危因素,同时调查分析焦虑状态与青年AMI的发病相关性。方法 连续调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急诊内科的青年患者,根据诊断结果选取AMI患者为观察组(40 例),同期选取诊断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者为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的性别、体重指数(BMI)、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酸及焦虑状态评分结果,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青年AM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青年AMI患者在性别为男性、有高血压病史、吸烟每年≥200根、有饮酒史、TC≥5.2 mmol/L、LDL-C≥3.4 mmol/L、焦虑评分≥50中的例数比例大于非心肌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组与非焦虑组在有无高血压病史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高血压病史、LDL-C≥3.4 mmol/L及存在焦虑状态是青年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有高血压病史、LDL-C≥3.4 mmol/L及存在焦虑状态是青年AMI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焦虑状态的青年患者可能通过影响血压导致急性心机梗死的发病。
替格瑞洛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张丽, 李华伟, 刘黎洁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39-41. 
摘要 ( 52 )   PDF (661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替格瑞洛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纳入的UAP患者90例,利用随机数字生成软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分别给予替格瑞洛单用与替格瑞洛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炎症相关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经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TNF-α、IL-6及Lp-PLA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出现出血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UAP患者的治疗中,于替格瑞洛用药的基础上优化加用EECP治疗,并优化替格瑞洛剂量,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症反应与药物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此次治疗沙库
H-FABP与BNP在快速心房纤颤诊断与评估中的应用
高翔, 李伟真, 于立涛, 刘艳, 郑晓静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42-45. 
摘要 ( 35 )   PDF (1049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前体B型钠尿肽(pro-BNP)在快速心房纤颤(简称房颤)中的诊断和评估价值。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79例快速房颤患者的血浆中H-FABP和pro-BNP进行检测。进一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心功能检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在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中,血浆H-FAB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0±1.7)ng/mL、(8.3±2.2)ng/mL和(9.5±3.0)ng/mL,而pro-BNP的平均含量则分别为(819±125)pg/mL、(1630±215)pg/mL和(2189±165)pg/mL。阵发性房颤患者经过胺碘酮转复心律后,H-FABP和pro-BNP水平均显著下降至(6.2±1.1)ng/mL和(561±117)pg/mL。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和IV级患者的H-FABP和pro-BNP含量显著高于心功能较好的患者。结论 H-FABP和pro-BNP的血浆水平与快速房颤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显著关联,因此有潜力作为房颤诊断和心功能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经冠状动脉或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患者的影响研究
董静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46-48. 
摘要 ( 46 )   PDF (58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不同给药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82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各含41例的冠脉组(经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与静脉组(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分级、心功能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冠脉组TIMI血流2级占比低于静脉组,3级患者占比高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每搏输出量、左室收缩末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冠脉组左室射血分数与心脏每搏输出量高于静脉组,左室收缩末径低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更有助于改善AMI患者的血流情况,促使其心功能恢复,同时还能避免多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显著提升疗效,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阿司匹林联合复合维生素在预防妊娠高血压患者子癫前期中的应用价值
陈美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49-51. 
摘要 ( 34 )   PDF (622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在对妊娠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按照阿司匹林联合复合维生素进行治疗对患者血压水平以及子痫前期预防的价值。方法 在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本院妊娠高血压患者78例为对象,按照Excel表随机排序均分对照组(39例,常规方案治疗)和观察组(39例,按照阿司匹林联合复合维生素治疗)。针对患者血压水平、不良妊娠结局、子痫前期发生率等进行对比。结果 对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检测,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痫前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在对妊娠高血压患者治疗时开展阿司匹林复合维生素进行治疗,能够对子痫前期进行防控,,降低患者血压水平,对妊娠结局进行改善。
他汀类药物联合健脾滋阴汤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郑爽, 董鹏飞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52-54. 
摘要 ( 38 )   PDF (621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健脾滋阴汤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探讨对象,将其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常规组,45例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干预;45例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健脾滋阴汤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C(TotalCholesterol,TC)、TG(Triglyceride,TG)、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指标、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以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TC、TG、LDL-C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的TC、TG、LDL-C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4.44%)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84.4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健脾滋阴汤治疗冠心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提高临床疗效,同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孕晚期产妇血压变化与年龄及心率的相关性研究
林丽雅, 周春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55-57. 
摘要 ( 45 )   PDF (659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100例孕晚期血压变化与年龄及心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进行抽样调查,抽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本院100孕晚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100例孕妇均接受血压检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妊娠期高血压,依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高血压组、健康组。再对比高血压组、健康组孕妇年龄与心率。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孕晚期产妇血压变化与年龄及心率的相关性。结果 经血压检查发现,100例孕晚期孕妇中40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另外60例孕妇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处于正常区间;高血压组年龄、平均心率检测值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心率与孕晚期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心率越高则妊娠期高血压发生风险越高(P<0.05)。结论 孕晚期年龄及心率血压变化的关系为正相关,孕晚期可通过年龄、心率判断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风险。
人群防治
基于智能血压计动态监测的药学服务在社区高血压患者慢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马巧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58-61. 
摘要 ( 35 )   PDF (652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基于智能血压计动态监测的药学服务在社区高血压患者慢病管理(CDM)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社区调查的9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9,进行常规治疗管理)和观察组(n=49,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发放智能血压计24 h动态监测血压并进行CDM),比较两组服药依从率,管理前及管理3个月后自护能力、生活质量及血压变化。结果 观察组服药依从性(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81.63%)(P<0.05);干预后,两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明显提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BP和DBP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智能血压计动态监测下的药学服务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自护能力及血压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病例报告
多学科联合诊疗成功救治高危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及并发室壁瘤1例
朱米雪, 刘娟, 何胜虎, 张晶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62-64. 
摘要 ( 51 )   PDF (5975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等特点,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心律失常、室壁瘤(ventricular aneurysm,VA)、心脏破裂等多种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大影响了AMI患者的预后。因此在早期识别这些严重并发症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方案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作者报道1例经急诊内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心脏外科、心功能科多学科联合诊疗成功救治高危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及并发室壁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为同类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借鉴。
老年高血压伴餐后低血压1例
何宏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65-67. 
摘要 ( 54 )   PDF (2354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因血压调节能力下降,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如情绪、体位、进餐、温度等。最常见为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等。其中,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是老年人晕厥、跌倒、骨折、卒中的高危因素,可因短时间的血压下降而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临床上出现餐后头晕、疲乏无力、晕厥时,需考虑存在此种疾病的可能。本病例因“发现血压升高20余年,头晕1月”就诊,在后续复诊及随访中,发现患者低血压与进食早餐相关,考虑餐后低血压,后结合非药物治疗,减少餐后血压波动,改善餐后低血压。本文旨在提醒临床医生注意餐后低血压的发生,同时提高对餐后低血压的认识。
综述
芳香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临床症状改善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子一, 薛进宜, 邹沅, 伍浩, 余海龙, 刘孟楠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68-72. 
摘要 ( 70 )   PDF (1289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芳香疗法作为一种天然的非药物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操作便捷等优势,逐渐被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研究和防治中,能够起到调节血压心率、缓解疼痛、缓解焦虑、提升睡眠质量、改善恶心和食欲不振等作用。本文从芳香药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芳香疗法改善心血管疾病临床症状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和综述,研究芳香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临床症状改善作用,以期为芳香疗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研究进展
王凯凯, 张佩玉, 杨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73-77. 
摘要 ( 43 )   PDF (803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发病率逐年增加,给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病变,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CS合并RBBB发病率高、缺血程度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了解ACS合并RBBB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可以尽早行再灌注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
高血压专科护理
奥伦自理理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应用对血压控制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邹雨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78-80. 
摘要 ( 51 )   PDF (841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奥伦自理理论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把60例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对照组(n=30)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n=30)实施奥伦自理理论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情况、护理满意度、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奥伦自理理论护理,不仅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还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Triangle分层护理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依从性的影响
卓素联, 卢舒舒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81-83. 
摘要 ( 34 )   PDF (78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Triangle分层护理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共78例高血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抽样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中提供常规护理管理(n=39),研究组提供Triangle分层护理管理(n=39),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压、依从率、自我管理行为、并发症。结果 患者管理前收缩压和舒张压显示无差异(P>0.05),管理后研究组低于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对比,管理前比较两组无差异(P>0.05),管理后升高,经对比,研究组评分高于另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从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79.49%)低于研究组(94.87%);并发症发生率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56%)更低。结论 Triangle分层护理管理对高血压患者具有重要影响,能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并能降低并发症。
Neuman保健系统联合减盐防控教育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沈美妹, 骆莉莉, 吴淑燕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84-86. 
摘要 ( 45 )   PDF (785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Neuman保健系统联合减盐防控教育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我院接受高血压护理治疗的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上述患者接受的不同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将接受Neuman保健系统联合减盐防控教育的患者纳入联合护理组(41例),将接受常规护理方案的患者纳入常规护理组(38例),护理周期为4周。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血压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 、临床症状(头晕、恶心、胸闷)发生情况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分] 。结果 干预后,联合护理组患者SBP、DBP、HR水平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联合护理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联合护理组患者SF-36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Neuman保健系统联合减盐防控教育能够很好地控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降低临床症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Teach-back方法联合叙事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健康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乐小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87-90. 
摘要 ( 29 )   PDF (801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Teach-back方法联合叙事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健康知识知晓率构成的影响。方法 研究时间范围:2022年1-12月,研究对象:老年高血压患者,抽检样本:100例,经系统随机化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50)、观察组(n=50),对照组入院后予以其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Teach-back方法联合叙事护理,评估护理效果,研究所拟观察指标包含血压水平、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及心理弹性水平。结果 护理实施前,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接受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且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更低(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知晓率远远较高(所有P<0.05)。对比两组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Teach-back方法联合叙事护理能够有效控制血压水平,进而提高疾病认知水平,改善心理弹性水平,具有较高借鉴价值。
自我效能理论指导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吕若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91-93. 
摘要 ( 52 )   PDF (781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念的护理干预用于高血压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参与对象为90例高血压患者,源自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基于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组纳入45例实行常规护理,后组纳入45例实行基于自我效能理念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血压水平、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收缩压(115.47±12.64)mmHg、舒张压(76.58±8.41)mmHg低于对照组(122.25±14.14)mmHg、(80.54±8.6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ESCA评分升高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实行自我效能理论指导护理干预,可增强患者自护能力,实现良好控制血压的干预目标。
冠心病专科护理
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模式对PCI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躯体化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朱虹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94-96. 
摘要 ( 33 )   PDF (803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模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躯体化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医院筛选入组行PCI术后的158例冠心病患者以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服药依从性评分、躯体化症状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躯体化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情况指标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PCI术后患者中能有效维持服药依从性,改善躯体化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对老年冠心病术后患者开展医院-社区-家庭链式康复护理的价值研究
陈甘珠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97-100. 
摘要 ( 31 )   PDF (1089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分析对老年冠心病术后患者开展医院-社区-家庭链式康复护理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观察组(43例)及常规组(43例),常规组开展冠心病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医院-社区-家庭链式康复护理,持续12个月,评价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二级预防效果与预后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常规组,LVEDd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2个月内,观察组患者复发再入院、冠心病并发症、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等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HAMA、HAMD、MLHFQ评分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链式康复护理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术后患者中,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与二级预防效果,提升预后效果。
双心医学模式指导下自我效能干预联合个体化放松训练对老年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肖琴, 陈丽莉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01-103. 
摘要 ( 42 )   PDF (804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双心医学模式指导下自我效能干预联合个体化放松训练对老年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老年心绞痛患者88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及个体化放松训练,联合组接受双心医学模式指导下自我效能干预联合个体化放松训练干预,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CSMS)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以及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CQQC)为工具评估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睡眠质量、生活质量,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干预后,联合组GSES、CSM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联合组PSQ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CQQ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老年心绞痛患者实施双心医学模式指导下自我效能干预联合个体化放松训练,可有效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形成、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从而可提升生活质量。
回馈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健康行为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赵文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04-106. 
摘要 ( 26 )   PDF (89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回馈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健康行为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收的94例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2021年度接收的47例给予常规护理与教育为对照组,另将2022年度接收的47例给予回馈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健康行为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 回馈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后,观察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个月后的健康行为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回馈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改善健康行为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PDCA护理模式对ICU术后冠心病患者的SF-36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张燕丽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07-109. 
摘要 ( 56 )   PDF (804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讨PDCA护理模式对ICU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入的42例ICU术后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2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PDCA护理模式,比较两组SF-36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身体疼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情感职能、活力、生理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护理模式用于ICU术后冠心病患者中能提高其SF-36评分,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对首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林燕霞, 钟菊芳, 黄娇芬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10-113. 
摘要 ( 57 )   PDF (81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对首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6月在我院住院且行首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干预组(n=50),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运用基于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相比于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P<0.05)。结论 思维导图式的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出院准备度和出院指导质量有显著效果,是临床上可用的健康教育工具。
多视角框架式延伸化护理行为干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效果及并发症的改善分析
俞裕玉, 沈碧娥, 李玲莉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14-117. 
摘要 ( 34 )   PDF (857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在多视角框架式延伸化护理行为干预后取得的效果,评估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造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前者应用常规护理,后者所用护理模式为多视角框架式延伸化护理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评估指标包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自我管理行为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测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测定结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测定结果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期间为患者提供多视角框架式延伸化护理行为干预安全性、可行性较高,对于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具有突出效果,可预防潜在并发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值得借鉴。
基于问题导向的同质医疗健康认知干预对老年冠心病PCI术患者运动恐惧的影响
林璐琪, 林莉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18-120. 
摘要 ( 59 )   PDF (851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基于问题导向的同质医疗健康认知干预对老年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运动恐惧的影响。方法 选取94例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择期行PCI手术治疗的老年C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7例,所用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基于问题导向的同质医疗健康认知干预。对比两组运动恐惧评分及心理弹性评分。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运动恐惧评分及心理弹性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问题导向的同质医疗健康认知干预应用于老年CHD PCI患者中,能显著降低运动恐惧水平,提高心理弹性水平。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医循时经络推按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吴运娴, 杜辰艺, 刘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21-123. 
摘要 ( 41 )   PDF (801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时开展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医循时经络推按对于患者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2021年4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抽选76例为对象,用数字表随机划分为对照组(38例,开展常规护理支持)和观察组(38例,开展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医循时经络推按)。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 对比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水平,干预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ADL评分,干预前无差异,干预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观察组护理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时开展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医循时经络推按,可以提升患者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有助于患者康复。
心力衰竭专科护理
Teach-back健康教育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跌倒认知管理中的应用
苏晓梅, 周雅莹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24-126. 
摘要 ( 31 )   PDF (920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讨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跌倒认知管理中应用Teach-back健康教育模式取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共计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等额分组,即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30例(常规护理+Teach-back健康教育模式),观察跌倒认知评分、遵医行为、自我效能感。结果 护理后,跌倒认知各项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遵医行为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我效能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在跌倒认知管理期间应用Teach-back健康教育模式能够进一步改善自我管理效能,有利于提升跌倒认知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
综合评估模式下的心脏康复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刘华英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27-129. 
摘要 ( 22 )   PDF (820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综合评估模式下的心脏康复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护理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组别,即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常规加综合评估模式下的心脏康复护理方法。对比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450.24±50.85)m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表(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阶段,采用综合评估模式下的心脏康复护理模式,有利于增强运动耐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使其更加满意,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细节双渗透的护理干预在CCU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中对舒适度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
郑丽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30-132. 
摘要 ( 42 )   PDF (860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舒适与细节双渗透的护理干预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中对舒适度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CCU收入的74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舒适与细节双渗透护理。比较心功能指标、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 经过护理后,研究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小于对照组,GCQ评分与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CU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中实施舒适与细节双渗透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及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家庭照顾者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习晗颖, 陈晨, 李娟利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33-138. 
摘要 ( 45 )   PDF (85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健康素养现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部收治的CHF患者及照顾者各18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心力衰竭特异性健康素养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CHF患者健康素养得分为(23.5±6.26)分,家庭照顾者健康素养得分为(24.5±6.35)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CHF患者健康素养的因素主要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心功能分级(P<0.05);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状态和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家庭照顾者健康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CHF患者及家庭照顾者健康素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临床医护工作者应重点关注和评估两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对二者同步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改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水平,改善临床结局。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状态与心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杨传丽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39-141. 
摘要 ( 31 )   PDF (79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营养状态与心功能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CHF患者的病历有关资料,依据微型营养评价(MNA)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营养不良组(n=29)、营养不良风险组(n=30)、营养良好组(n=41),采集所有患者的静脉血,检测对比三组的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差异,并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对比三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差异;另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老年CHF患者MNA评分与各项心功能指标间的关系;所有患者均于本院接受保守治疗,共随访6个月,统计对比三组的生存率。结果 营养不良组的NT-proBNP为(2038.94±215.95)pg/ml、LVESD为(69.84±8.46)mm、LVEDD为(68.76±9.31)mm,高于营养不良风险组的(13267.84±157.29)pg/ml、(64.35±6.49)mm、(63.42±6.88)mm与营养良好组的(416.35±96.34)pg/ml、(58.96±6.12)mm、(58.26±5.16)mm,LVEF为(39.72±2.89)%,低于营养不良风险组的(44.56±3.72)%与营养良好组的(48.35±4.31)%,且营养不良风险组的NT-proBNP、LVESD、LVEDD高于营养良好组,LVEF低于营养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MNA评分与NT-proBNP、LVESD、LVEDD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P<0.05);营养不良组的生存率为55.17%(16/29),低于营养不良风险组的80.00%(24/30)与营养良好组的90.24%(3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营养不良风险组与营养良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CHF患者的营养状态与心功能及预后存在紧密联系,营养不良的老年CHF患者,其心功能更差,生存率更低。
多学科模式下四阶梯心脏康复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护理效果分析
张兵兵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1):  142-144. 
摘要 ( 31 )   PDF (853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多学科模式下四阶梯心脏康复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参与对象为3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源自2020年6月至2023年5月期间医院所收治,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多学科模式下四阶梯心脏康复。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干预后LVEF、CO、SV指标均呈升高趋势,且观察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MLHFQ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开展多学科模式下四阶梯心脏康复,可发挥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的积极作用,促进其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