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0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6-03-02
社区高脂血症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
李树芬;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3. 
摘要 ( 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社区高血脂伴心血管的危险因素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自2011年1月~2012年9月选取社区居民600例,其中农村社区有300例,城市社区有300例,对两组社区中高脂血症患者合并的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脂患病率相对较高,其中城市社区的高血脂患病率高于农村社区的高血脂患病率;在城市社区中的高血脂患者当中,合并冠心病以及糖尿病和高血压高于农村社区;在城市社区中男性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高于农村社区,城市社区中女性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高于农村社区,城市社区中高血脂患者均高于农村社区。结论高血脂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冠心病,要加强干预措施。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2. 
摘要 ( 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标准刊号:CN44-1581/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015邮发代号:46-192定价:8.00元学术指导: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广东省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
肿瘤患者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置入上腔静脉滤器的临床观察
王大志;赵许亚;周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4-6. 
摘要 ( 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置入上腔静脉滤器的安全性及预防肺栓塞发生的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在上腔静脉置入滤器后,术后观察上肢或头颈部症状,并复查胸片或胸部CT,观察有无肺栓塞形成及滤器情况。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上腔静脉滤器,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无滤器移位、变形。经溶栓及抗凝等治疗后,上肢或头面部症状明显缓解。结论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形成肺栓塞的方式。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中的健康教育分析
朱卫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7-9. 
摘要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分组教育,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接受专职护理健康干预分析其应用效果,统计患儿、家属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医护服务工作满意程度。结果进行健康干预后,2组患儿、家属对此类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明显提高,观察组了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对医护工作满意度(97.6±6.8)明显高于对照组(81.3±7.3),P<0.05。结论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护理过程中,实施专职全面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加家属及患儿对此类病症的熟知程度,减少患儿负面心理,增加治疗配合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医院护理质量。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评价
付玉鹏;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0-12. 
摘要 ( 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予以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则予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有效的有46例(93.88%),观察组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有3例(6.12%),对照组中患者治疗有效的有42例(85.71%),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占20.4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ACEI和ARB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姜子彦;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3-15. 
摘要 ( 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和分析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ACEI联合ARB治疗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随机择取自2013年09月~2015年09月以来,在我院内科进行诊治的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抽签法将患者分组治疗,即:对照组患者(56例)给予单纯ACEI治疗,观察组患者(56例)给予ACEI联合ARB治疗,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临床统计对比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91.07%)和不良反应率(5.36%)明显优于对照组(71.43%,19.64%),各项比较的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ACEI和ARB联合诊治的疗效显著,降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高,因而是一种科学、有效、理想、安全的临床诊疗方法。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心室肥厚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
王希;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6-18. 
摘要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左心室肥厚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对该院收治的1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血脂、血糖、肾功能、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MAU)等指标检测,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晨峰血压分为:晨峰组患者62例(MBPS≥35mm Hg),非晨峰组患者118例(MBPS0.05);晨峰组晨峰SBP和DBP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晨峰组出现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的风险是非晨峰组的2.5倍。结论老年高血压血压晨峰患者左心室肥厚、尿微量白蛋白阳性发生率增高,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治疗血压晨峰,减少靶器官损害。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
孙亚招;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9-21. 
摘要 ( 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征、诊治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5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8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研究发现,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病速度快、病情进展快等,表现为意识障碍、颅内高压、偏瘫等。经治疗后8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存活61例,占76.25%,19例患者经抢救后无效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脑疝、器官衰竭等,死亡率为23.75%。结论临床上要按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具体情况早期诊断及治疗,从而减少因此病导致的死亡率并提高治疗效果。
血栓弹力图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
卢静;庄贵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22-24. 
摘要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血栓弹力图对86例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及9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分别测定凝血反应时间(R时间)、凝血酶形成时间(K时间)、α角、血栓最大弹力度(MA)、凝血指数(CI值),同时应用常规凝血检测进行比较。并对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栓弹力图各项值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急性期R值、K值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T、APTT检测指标偏低。TEG参数中R值、K值与PT-INR呈正相关,与FIB呈负相关。α角和MA与PT-INR呈负相关,与FIB呈正相关。而且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R值、K值、α角、MA值、CI值均有所变化。结论 TEG检测可全面反映体内的凝血变化过程,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凝固性有异常,与常规凝血试验检测可相互补充。
高血压脑出血CT特征与预后的多因素关系研究
李满忠;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25-27. 
摘要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脑出血CT特征与预后的多因素关系。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6月至2014年8月间曾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并对本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患者的CT检查特征,其中主要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形态以及破入脑室与否等,并根据患者的m RS评分结果,将本组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对CT特征与预后的多因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CT特征主要有:57.3%的患者表现为基底节出血,81.3%的血肿形态规则,18.7%的患者出血量>60ml,30.7%的患者出血破入脑室。出血量30ml的患者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过分析,患者的年龄、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均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有关。结论研究表明,CT影像学特征可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估提供重要的依据。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36例临床多因素分析
杨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28-30. 
摘要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3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的原因进行临床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10月至2015年8月间收治的3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借助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到术后再出血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Logistic分析:手术时机的选择、出血位置、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术中是否有彻底止血以及术后血压波动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经Logistic多元素分析,手术时机、术后血压波动以及术中是否彻底止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因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存在诸多,且有些因素在预防方面存在难题,通过分析,可知:通过确定最佳的手术时机、术中做好彻底止血以及术后合理控制血压等途径,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再出血风险的发生,对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缬沙坦结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价值分析
刘红斌;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31-32. 
摘要 ( 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接诊的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缬沙坦结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将其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早期我院收治的6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单纯接受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将疗效方面的数据做好记录。结果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不同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高血压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探讨
罗德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33-35. 
摘要 ( 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高血压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调查对象从我社区2012年1月-2015年2月接收高血压患者中抽选,将100例分成两组后行不同护理措施,即:对照组(基础护理)、干预组(健康教育),评定预后效果。结果干预组预后疾病知识了解度(96.0%)高于对照组(80.0%),降压效果(94.0%)高于对照组(76.0%),两者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高血压患者行健康教育措施作用突出,可提高患者疾病知识了解度,预防并发症,值得学习。
PDCA循环管理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李菱;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36-38. 
摘要 ( 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PDCA循环管理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抽选我院产科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11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并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予以PDCA循环管理模式下的护理举措,对两组患者所获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并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的对比经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达到94.5%,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72.7%,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的对比经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应用观察
白秀琴;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39-40. 
摘要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分析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孕妇,按照孕妇有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所选患者予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波动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在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以及夜间平均舒张压等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孕妇中最高收缩压、最高舒张压、最低收缩压以及最低舒张压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性,P<0.05,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够对孕妇血压进行有效的反映,对孕妇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资料,在临床的诊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
王景亚;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41-42. 
摘要 ( 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一共有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7例。当中,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给予对比。结果临床护理之前,两组病人焦虑以及抑郁评分标准差异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护理以后,观察组焦虑以及抑郁评分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0.05);临床护理以后,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其不良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使病人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00例支气管哮喘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药学监护
赵树花;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43-45. 
摘要 ( 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药学监护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合并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药学监护对象,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前后的血压变化、支气管哮喘改善情况及用药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后,血压达标率和支气管哮喘改善率分别为89.0%和90.0%,明显高于实施药学监护前43.0%和54.0%,并且患者用药依从性从58.0%提高到87.0%,实施药学监护前后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监护能够改善患者的支气管哮喘症状,降低血压,控制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时发现患者用药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300例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的应用观察分析
符裕;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46-47. 
摘要 ( 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服用复方丹参滴丸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00例从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将患者平均分配,观察组150人,对照组150人,对照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在用药一个月内随时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经过1个月观察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56.00%)远远低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复方丹参滴丸患者胸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也大有提高,而且长时间服用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血栓通注射液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王文君;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48-49. 
摘要 ( 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血栓通注射液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的血清学指标、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及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心脏标志物在急性期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袁乔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50-51. 
摘要 ( 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心脏标志物在急性期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36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结果正常的人员3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标本中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 Tn I)、肌红蛋白(Mb)。结果观察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 Tn I)、肌红蛋白(Mb)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诊断及治疗观察
杨家颜;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52-54. 
摘要 ( 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诊断方式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来治疗的9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研究,按照单双号数字分组法把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47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全面的临床诊断,给予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使用西药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0%,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一旦得到确诊后及时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实施治疗,争取把患者临床症状全面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
董泽芹;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55-57. 
摘要 ( 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研究在冠心病临床护理当中采取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一共有11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对病人实施优质护理,对两组病人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护理以后,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护理以后,研究组焦虑状况评分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0.05);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病人的遵医行为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使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高,进而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以及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胸痛观察与护理
卢秀英;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58-59. 
摘要 ( 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胸痛情况进行观察,并给予相关的护理措施,为后期临床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与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期间我科留观片区收入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而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上增加对患者胸痛相关的护理措施。同时对对患者胸痛情况与病情程度进行观察统计。结果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分析,P<0.05;胸痛程度与病情关系也密切相关,可作为病情诊断指标之一。结论通过相关措施能有效的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病痛,值得在后期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探讨护理干预在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汪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60-61. 
摘要 ( 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将入组患者按照临床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健康教育及环境护理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溶栓护理、饮食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均显著较低,P<0.0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6.0%,P<0.0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冠心病心律失常采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的临床观察
杨菊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62-64. 
摘要 ( 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方法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56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其接受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同期在我院接诊的55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单纯接受美托洛尔治疗,设为对照组。两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接受不同的临床治疗,对比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接受不同治疗情况下,两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律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安全有效,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急性房颤的疗效
包淑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65-66. 
摘要 ( 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讨静脉应用胺碘酮对急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急性房颤病例共计56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其中观察组采用静脉注入用生理盐水稀释的150mg胺碘酮,注射时间为10分钟,窦性心律后静脉注入剂量为600μg/min,每周中的五天需口服胺碘酮,治疗疗程为三周,其中第一周每天600mg,第二周每天400mg,第三周每天200mg;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入5%葡萄糖液稀释70mg普罗帕酮的治疗方法,注射时间为5min-10min,窦性心律后的第二天需口服200mg普罗帕酮,口服次数为8小时/次,一周后减量至每天150mg,并保持不变。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及维持率。结果观察组转复率为85.7%(24/28),对照组的转复率为78.6%(22/28);观察在的维持率为82.1%,对照组的维持率为53.6%,结论静脉应用于急性房颤的两种药物-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都可对其进行治疗,但胺碘酮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较普罗帕酮更为有效。
急性左心衰竭的急诊救治体会
李波;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67-69. 
摘要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急诊救治方法和效果。方法调查对象从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接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抽选,将60例随机分组后行不同疗法,即:对照组(基础急诊救治措施)、实验组(基础急诊救治+无创正压通气措施),评估疾病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救治后病症好转28例,占比93.3%;对照组病症好转21例,占比70.0%,两者好转率有区别,P<0.05;实验组患者救治后并发症者1例,占比3.3%;对照组并发症者6例,占比20.0%,两者并发症率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行基础救治疗法、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疗法作用显著,可提高病症效果,值得学习。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
符坤菊;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70-71. 
摘要 ( 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随机抽选2013年07月~2015年07月期间,在我院内科进行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将患者根据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即: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辛伐他汀联合环磷腺苷葡胺进行治疗,并统计、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和效果。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V、CO、LVEF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6.67%)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组间及组内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辛伐他汀联合环磷腺苷葡胺进行临床诊疗,其患者心功能改善良好,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它是一种科学、有效、安全的诊疗方法。
慢性严重心衰应用小剂量倍他乐克前后心功能变化的分析
袁诚;蒙灼;汤涛;刘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72-73. 
摘要 ( 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慢性严重心衰应用小剂量倍他乐克前后心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2例慢性严重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观察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倍他乐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心衰治疗,时间为3个月,对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状况,心率、血压值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3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随访7个月,对照组的死亡率、再住院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血压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严重心衰患者治疗过程中合理运用倍他乐克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改善预后,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值得推广应用。
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孟丽;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74-75. 
摘要 ( 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估慢性心力衰竭采取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的效果。方法将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单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采取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观察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心功能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值得采纳应用。
硝普钠与多巴胺和呋塞米合用治疗顽固性心衰疗效观察
孙红丽;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76-77. 
摘要 ( 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硝普钠与多巴胺以及呋塞米联合使用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的100例顽固性心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硝普钠与多巴胺以及呋塞米联合治疗。结果 100例患者经密切观察后表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8.00%)低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8.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硝普钠与多巴胺以及呋塞米联合使用治疗顽固性心衰的效果确切,值得被广泛使用。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分析
方剑峰;沈华;赵岗;李全康;郭金鸿;黄保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78-79. 
摘要 ( 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来治疗的28例心包积液患者实施研究,在CT引导下实施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术后治疗情况、并发症。结果 28例心包积液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无心包反应、心律失常、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经引流治疗后病情均得到缓解或者减轻,平均引流量为(1428.28±167.17)ml;平均置管时间为(8.19±1.18)d。1例患者经引流后再次出现胸痛,及时拔管干预后胸痛症状消失。2例患者引流过程中出现引流不畅导管堵塞症状,经生理盐水冲洗后恢复畅通。结论对心包积液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安全有效,并且临床治疗中并发症较少,可推广使用。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对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影响
郝晨曼;杨秀滨;公兵;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80-81. 
摘要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对血清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影响。方法收集分析57例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及57例单纯行瓣膜手术患者术后即刻外周静脉血Myo、c Tn I、CK-MB测定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Myo为(445.4±163.8)g/L、c Tn I为(6.4±3.9)g/L、CK-MB为(62.4±21.5)g/L,对照组术后Myo为(300.0±98.0)、c Tn I为(3.5±1.6)、CK-MB为(56.3±17.5)g/L,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Myo及c Tn I明显升高升高(P0.05)。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肌损伤,引起心肌酶升高。
探讨超敏肌钙蛋白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田丽茹;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82-83. 
摘要 ( 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讨超敏肌钙蛋白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共计90例,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发作时间小于3小时的A组45例,发作时间为3-6小时的B组45例,健康人的C组45例。采用化学发光的方法对受试者血清中超敏肌钙蛋白(Ihs-c Tn I)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三组患者血清中超敏肌钙蛋白的含量分别是(0.26±0.07)μg/L、(1.8±0.37)μg/L、(0.07±0.03)μg/L,且三组两两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敏肌钙蛋白在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灵敏度高、特异性高,易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在临床使用中意义重大。
法舒地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对肺心病患者肺动脉压及脑钠肽的影响
李帅;秦永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84-85. 
摘要 ( 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对肺心病患者肺动脉压及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 90例住院肺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治疗,14天后观察两组患者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数值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PAP均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NT-pro BNP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结论法舒地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可以明显改善肺心病患者肺动脉压及脑钠肽。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马会能;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86-88. 
摘要 ( 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针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对其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这一期间在我院行产前筛查的500例孕妇(516例胎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先天心脏病的诊断价值进行观察。结果在筛查的516例胎儿中,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心脏异常的的胎儿共有30例,其中,主要包括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卵圆孔直径增大、法络四联症、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以及大动脉转位等疾病类型。结论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准确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因此,该方法值得临床中继续广泛使用和推广。
先心病患儿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及临床治疗观察
王琼;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89-91. 
摘要 ( 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先心病患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观察其药物治疗效果。方法以2012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同期收治的60例先心病患儿、60例普通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儿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对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先心病患儿积极行药物治疗,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先心病组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组(71.7%vs 31.7%),P<0.05,有统计学意义;先心病组经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1.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结论先心病患儿的呼吸道感染风险明显高于普通患儿,应当积极采取及时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延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观察
范秀红;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92-93. 
摘要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采用延续护理对其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门诊随访,观察组采用延续护理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出院前后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前后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院前后自我护理能力、健康行为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给予延续护理,不但可提升高血压防治知识的掌握度,而且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进行巩固。
优质护理干预妊高症护理探讨
郭子菊;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94-96. 
摘要 ( 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妊高症患者在分娩期间,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妊高症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比较不良心态和母婴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共计40例(95.2%),对照组共计33例(78.6%);两组经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产后出血、子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窘迫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鲜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高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提高护理满意程度,减轻不良情绪影响,减少母婴并发症,改善分娩结局。
中医护理对老年高血压病的干预效果分析
黄敏;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97-99. 
摘要 ( 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在老年高血压病中,中医护理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判断。方法随机于2014年1月份至2015年10月份期间,我科收治的2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10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在经过12个月的治疗与恢复之后,对两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及其血压恢复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经过12个月的干预与恢复之后,对两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7%,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1%,可见,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比对结果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施以中医护理干预,可获得显著效果,在临床上可积极推广应用。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
刘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00-101. 
摘要 ( 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研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人一共有40例,对其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同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40例病人通过临床治疗以后,当中40例病人手术以后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平稳,恢复情况良好,平均住院时间为27天,偏瘫肢体肌肉力量大部分恢复,语言功能恢复出院。结论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人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使病人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探讨
岳元娣;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02-104. 
摘要 ( 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方法,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Fugl-Meyer积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我院的康复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和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结果 66例经治疗及康复护理一个月,治愈3例,治疗显效27例,治疗有效30例,治疗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90.91%。结论早期、及时、分阶段合理的康复护理能帮助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措施分析
孙利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05-106. 
摘要 ( 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共92例,收治年限均在2012年1月~2014年5月之间,将92例患者通过抽号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有46例。其中一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护理方式,称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使用五级法早期活动,称为观察组。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临床上使用五级法早期活动,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心脏功能,值得广泛推荐使用。
舒适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及心理效果影响评价
史雪;李会先;王红;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07-108. 
摘要 ( 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考察舒适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及心理的改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5年5月的80例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2周内出现心绞痛次数及疗效。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中焦虑、抑郁、偏执评分低于对照组;2周内心绞痛发作次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次,且观察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方式用于冠心病患者中,可有效减缓心绞痛发作,改善患者心理,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特点及护理措施
孟庆礼;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09-110. 
摘要 ( 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98例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入年限均在2013年5月~2015年1月之间。详细记录患者在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特点,并制定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198例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有18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了心肌梗死,发生率为9.09%,均在手术之后发生。其中非Q波性心肌梗死占55.56%(10/18),94.44%(17/18)的患者发生在术后7天之内。结论针对于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其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通常发生在手术后的1星期之内,一般表现为Q波性心肌梗死和无症状性心肌梗死这两种。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李向昀;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11-113. 
摘要 ( 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疗效。方法选取了2014年5月-2015年5月来治疗的12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研究,按照就诊顺序把患者分为综合组(n=63)、传统组(n=63),给予传统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综合组患者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临床疗效。结果综合组患者掌握用药时间、掌握用药方法、饮食合理、了解用药知识、情绪良好、自我监测病情等健康行为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综合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把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运用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可把患者日常健康行为有效改善,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可推广运用。
老年心血管病病人术后恢复的护理管理
仇宏;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14-115. 
摘要 ( 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术后恢复期护理措施进行总结,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53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术后恢复期护理管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53例患者术后恢复期出现体温偏低、高血压、舌后坠、低血氧几率较大,分别占86.93%,64.71%、41.18%、29.41%,发生低血压与延迟苏醒情况分别占3.27%,采取相应合理措施后患者恢复良好,意识清醒,血压、心率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达标,且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心血管患者术后恢复期容易出现体温偏低、高血压、舌后坠、低血氧、低血压与延迟苏醒等情况,此时护理管理尤为重要,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将并发症发生情况控制在最低限内,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
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朱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16-118. 
摘要 ( 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调查对象从我院2011年4月-2015年3月接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抽选,将80例分成两组后行不同护理措施,即:将基础护理措施用于常规组,护理干预措施用于干预组,评定总体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常规组,两者有区别(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组,两者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护理干预措施作用显著,可舒缓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学习。
优质护理干预对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的影响
周解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19-120. 
摘要 ( 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3年1月-2015年4月接收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0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组后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即:常规组(基础护理)、干预组(优质护理),预后评估总体效果。结果干预组生理、心理、健康状态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有区别;干预组护理满意率为98.0%,高于80.0%的常规组,P<0.05,有区别。结论临床针对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作用突出,可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学习。
胆囊切除术中心率变异性的动态护理观察
刘红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21-122. 
摘要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中心率变异性的动态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动态护理措施,观察两组胆囊切除术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中低频带(LF)、高频带(HF)、总频带(TP)及低、高频带比值(LF/HF)明显优于对照组胆囊切除术患者(P<0.05)。结论给予胆囊切除术患者动态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心率变异率,使其保持平衡,降低患者应激反应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晨间床边护理查房模式在神经内科的应用
蔡美霞;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23-125. 
摘要 ( 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晨间床边护理查房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接诊的63例住院患者,给予患者晨间床边护理查房模式管理,设为观察组。随机抽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接诊的63例条件相似的患者,对其常规观察及临床护理干预,设为对照组,了解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结果在接受不同护理情况下,两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对比,组间差异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均较大(P均<0.05)。结论通过临床密切观察和晨间床边护理查房,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赵辉萍;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26-128. 
摘要 ( 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CT在腹部创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2月至10月期间收治的36例腹部创伤患者参与临床研究,分别采用CT和B超对36例患者实施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36例患者的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4.4%,B超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77.8%,两种诊断方法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P
肝硬化腹水内科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顾尚智;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29-130. 
摘要 ( 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使用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来治疗的8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研究,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内科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医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77.2%,组间差异P0.05,无统计意义。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TBIL、AST、ALT、ALB、PTA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意义。结论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使用中西药内科治疗会把患者临床表现及时改善,对提高预后有重要作用,可推广。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早期血胆碱酯酶变化与临床中毒程度的治疗研究
李淑晖;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31-133. 
摘要 ( 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变化与其临床中毒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接诊收治的75例AOPP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评估其中毒程度,检测各组患者血胆碱酯酶水平,总结血胆碱酯酶与中毒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临床表现评估显示75例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中毒者分别有40例、33例、2例,对比不同中毒程度组的血胆碱酯酶水平发现轻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重度中毒组分别有80.0%、87.9%、50.0%的患者其检测结果与中毒程度不符,仅有少部分病例的检测结果与中毒程度相符。结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早期血胆碱酯酶水平与患者中毒程度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血胆碱酯酶水平并不能作为判断患者中毒程度的依据。
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董其宁;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34-136. 
摘要 ( 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针药结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的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复方磷酰胺片联合尼美舒利分散片口服治疗,研究组的患者则采用中药内服联合针刺拔罐法进行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3.33%、93.4%;而对照组分别为16.67%、80.65%,同时还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瘀血痹阻证以及寒湿痹阻证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给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针药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并且对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也较为显著。
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80例临床分析
杨友春;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37-139. 
摘要 ( 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研究小儿支原体肺炎采取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共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支原体肺炎的患儿一共有1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儿采取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研究组对患儿采取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共同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退热时间、止咳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采取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共同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较低,使退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一步缩短,进而有效促进病情恢复和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口腔种植修复与常规修复在牙列缺损治疗中的疗效对比研究
王清联;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40-142. 
摘要 ( 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牙列缺损治疗中,种植修复与常规烤瓷桥修复的治疗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牙列缺损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患者28例,参照组采用常规烤瓷桥修复方法,观察组采用种植修复方法,比较两种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有效率96.4%高于参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有效率67.9%,且在咀嚼功能、语言功能、舒适度、固位功能、美观度上的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发生并发症3.6%低于参照组25.0%,与参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列缺损的治疗中,口腔种植修复的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应用、推广。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黄河斌;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43-144. 
摘要 ( 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针对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自2014年12月~2015年7月这一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口腔正畸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患者,其中行传统正畸的一组为对照组患者,行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一组为观察组,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X线投影测量结果均得到有效的改善,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的治疗中可以作为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同时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有效的降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进展性卒中病因分析及治疗
黎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45-146. 
摘要 ( 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诱发进展性卒中的临床常见病因,并对治疗策略加以总结。方法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对现有文献中关于进展性卒中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的论述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诱发进展性卒中的病因包括发热、感染、医院性因素,血糖及血压异常等。进展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和阿片受体拮抗剂治疗、降温、降压、降糖,治疗脑水肿和外科手术等方式。结论进展性脑卒中可由多种病因诱发,针对相关高危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并及早进行干预,采用有效措施加以治疗。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张杰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47-149. 
摘要 ( 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可引发脑卒中、心衰等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研究开展,关于房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本文结合近年房颤的相关研究,总结心房颤动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研究现状,阐明房颤病因及危险因素、分子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探讨目前临床防治房颤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及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炎症反应与房颤的相关性及治疗探讨
王学文;吴伦宽;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50-151. 
摘要 ( 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房颤动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房颤的发生机制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但其相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晰。医学研究表明诸多炎症因子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探讨心房颤动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研究及治疗研究对心房颤动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焦虑/抑郁情绪对PCI术后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任会芳;邢红云;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52-154. 
摘要 ( 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方法。理论上PCI可改善心率变异性,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PCI术能否改善冠心病患者的HRV尚有争议,尤其焦虑/抑郁情绪对PCI术后患者的HRV评价的影响报道的更少。我国每年PCI手术量超过50万,成功率达90%以上,其适应证还在扩大[1]。经历手术和基础疾病双重心理应激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增加,从而成为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PCI手术前后的患者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等心理障碍日益引起关注[2]。
肺部感染诱导心力衰竭的原因与分析
王月月;侯长城;张云洪;张泉;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55-156. 
摘要 ( 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在临床中其发病因素多,感染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肺部感染作为临床最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导因素之一,越来越受到关注及重视,其发生机制值得总结和思考。
心脏病人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心血管风险评估
宋振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57-158. 
摘要 ( 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以及医学的不断发展,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不断增加,非心脏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为心血管并发症,是增加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于是手术成败有直接的原因。评估、预测心血管风险,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是目前医学重要的问题。本次研究对心脏病人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心血管风险作如下评估。
保乳手术局部复发预测因素
贾静;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0(03):  159-160. 
摘要 ( 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术后放疗已成为标准的治疗选择,但术后10-20%的患者会发生局部复发,从而影响患者手术效果、关系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文献回顾形式,对预测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