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苗成林.血清cMyBP-C、H-FABP、CK-MB及BNP联合检测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23,55(2):145-148. [2] 孙欣娜,于泊,杨青, 等.川崎病CK-MB、NT-proBNP、H-FABP和冠状动脉Z值的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2,21(13):1384-1387. [3] 聂凤英.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FABP、Gal-3、GDF-15、pro-BNP水平变化及意义[J] .中国卫生工程学,2022,21(2):303-304, 309. [4] 苏运璞,孔双燕,刘赛顶.24h DCG联合血清BNP、IMA、H-FABP对老年冠心病并发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 .中国卫生工程学,2021,20(3):478-480, 483. [5] 宋虹,汤楚中,何清.AMI患者PCI术前后血清H-FABP、BNP、hsCRP、hscTnT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1,30(2):147-151. [6] 尹浡,杜鹏,夏开.喜格迈治疗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及血清CK-MB、MYO、cTnI、BNP、H-FABP水平的影响[J] .内科,2020,15(3):268-271. [7] 薛炎,王立新,周帆, 等.血清BNP、CK-MB、H-FABP水平早期动态检测对先心病合并肺炎患儿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3):282-286. [8] 黄远东,宋宁,唐丹丹.NLR、H-FABP、BNP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11(9):69-72. [9] 丁丹. H-FABP联合BNP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功能的价值[D] .吉首大学,2019. [10] 李怡霖,魏庆民,吕静, 等.血清H-FABP水平在不同程度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2):20-21. [11] 田梅香. 不同治疗策略对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家庭功能、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及关系研究[D] .兰州大学,2023. [12] 陈龙,方国建,唐东方等.巴卡亭Ⅲ对心房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35(5):107-114. [13] 游月婷.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2022. [14] 马宗宾,赵永辉,刘倩玲.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2,30(6):535-540. [15] 黄玲,陈灿.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研究[J] .医学信息,2021,34(19):51-54. [16] 杨昊,陈多闻,伍业载, 等.CRP、NT-proBNP和Fib联合检测对慢性心房颤动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5):2248-2250. [17] 张荣峰,夏云龙.心房颤动介导的心肌病[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21,43(1):75-78. [18] 高振华,靳飞鹏,孟银苔,等.血清sST2、H-FABP、Clusterin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2023,44(17):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