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宙,周琳,刘洋,等.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11(8):1022-1024. [2] 邱伯雍.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6):619-621.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5] 侯雅竹,闫玲燕,毛静远,等.6分钟步行试验在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8,18(9):907-917. [6] 杨晶,保成英,樊金花,等.明尼苏达心衰生存质量量表在慢性心衰患者个体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青海医药杂志,2022,52(3):21-24. [7] 徐佳慧,胡世莲.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与预防措施[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1,24(6):721-725. [8] 王敏敏,班努·库肯,肖小林(综述),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康复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4):510-514. [9] 国际体外反搏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心血管疾病康复处方——增强型体外反搏应用国际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7):587-590. [10] 中国体外反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起草专家委员会.中国体外反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2,10(2):81-92. [11] 滕晓焕,赵兰蒂.增强型体外反搏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20,24(2):217-220. [12] 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等.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 中医杂志,2014,55(14):1258-1260. [13] 孔祥琳,吕琴,李运伦,等. 黄芪甲苷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2):218-223. [14] 张晓娟,张燕丽,左冬冬. 川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20,37(6):128-133. [15] 单晓晓,洪帮振,刘洁,等. 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21,46(21):5496-5511. [16] 叶铁林,刘雪妮,史传奎. 桂枝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药物评价研究,2022,45(2):390-396. [17] 吕海珍,吕云,周荣,等. 血清HCY、sST2和NT-proBNP联合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心功能评价的价值[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6):1002-1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