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医联体建设基础上完善县域“胸痛中心”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成效及预后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和2019年1-12月,完善“胸痛中心”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前后,在我院心内科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161例。回顾分析完善“胸痛中心”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救治关键时间节点、心脏收缩功能、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以及住院时间、费用等相关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协同救治组STEMI患者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转诊医院入门到出门(DI-DO)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到达PCI医院大门(FMC-to-D)时间、发病至首次球囊扩张(SO-to-B)时间以及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到达PCI医院大门至首次球囊扩张(D-to-B)时间均达标(<90min),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协调救治组患者术后半年LVEF<40%发生率、术后1年MACE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LVEF<40%的发生率和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现行“胸痛中心”医联体模式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全科医生对社区冠心病高危患者“网格化”管理,进而完善县域“胸痛中心”协同救治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缩短SO-to-FMC、DI-DO、FMC-to-D、SO-to-B、FMC-to-B时间,能够进一步改善转运STEMI患者PPCI的救治成效及近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