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绍鹏. 多重心血管病危险综合防治建议[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16(3):147-149. [2] 吕辉洋,刘璐,刘青.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新进展[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5,13(2):136-139. [3] 高传玉. 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8):729-730. [4] 李敏,杨涛,郭亦杨.心血管疾病并发焦虑、抑郁、精神心理障碍200例诊疗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22(9):1167-1168. [5] 孙丹,吉慧聪,李星丹,等.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31):2416-2418. [6] 赵狄,练桂丽.基于自动测量的诊室血压高血压诊断标准与心血管病风险[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8):799. [7] 曹毅民,郭在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技术[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7):426-428. [8] 王增武,郝光,王馨.我国中年人群超重/肥胖现况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4):354-358. [9] 刘明波,王文,周脉耕.2004-2010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流行趋势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34(2):985-988. [10] 陶宝明,梁静,曹癸兰.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发展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6,31(5):17-20. [11] 王文超,张澜.急慢性心理应激对驻疆军人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6,42(1):16-19. [12] 庄士心,张晨美,闫钢风,等.体外膜肺氧合在儿童呼吸衰竭中应用的多中心调查[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7,24(7):523-531. [13] 袁威,张玲燕,李冬军,等.急诊科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后心理应激改善及效果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1(4):133-136. [14] 赵莉,张明科,刘文利,等.慢性心理应激诱导的AS兔模型血脂变化特征及其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2014,15(26):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