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传玉.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8):729-730. [2] 沈逸枫,吴炯.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系统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2018,33(2):163-169. [3] 刘围围,石蓓.环状RNA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8,33(5):91-93. [4] 龙娇蓉,张红,朱鸣.松弛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6,14(7):577-581. [5]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6):521-530. [6] 王增武,郝光,王馨.我国中年人群超重/肥胖现况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4):354-358. [7] 鲁建瑞.心血管疾病并发焦虑、抑郁、精神心理障碍200例诊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9):175. [8] 魏万林,张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7(5):579-582. [9] 韩学青.焦虑抑郁量表在综合医院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21(11):583-584. [10] 胡彩平,林毅,李秋萍.SF-36量表与QLQ-C30量表在老年癌症病人生活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及其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24):2968-2972. [11] 中国高血压负担及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10):1076. [12] 徐兰,汪晓霞,陶晓玲.护理风险评估和预防式护理在心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6,28(9):1324-1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