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9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9-02-15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2. 
摘要 ( 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标准刊号:CN44-1581/R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3015邮发代号:46-192定价:8.00元学术指导: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广东省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指导,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广东省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介入心血管病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专业性刊物。
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林荣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3-4. 
摘要 ( 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动态血压关系。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113例,根据Hcy水平分为单纯高血压组(血Hcy≤10μmol/L),H型高血压组(血Hcy>10μmol/L),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变异性。结果 H型高血压组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高于单纯高血压组,H型高血压组24h收缩压变异系数、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cy增加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hcy是导致血压波动的影响因素之一。
观察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价值
韦应龙;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5-7. 
摘要 ( 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比较和治疗前血压比较,两组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压比较以及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较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被应用推广。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评价
林泽元;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8-10. 
摘要 ( 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进行相关治疗的11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进行左旋氨氯地平药物治疗,研究组则采取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将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结果针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和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发现在治疗之前,研究组收缩压为(163.78±13.49),对照组为(164.09±12.58),研究组的舒张压为(97.68±10.14),对照组的数据为(98.21±9.55);而在接受治疗之后,研究组的收缩压为(124.76±13.22),而对照组的收缩压为(137.69±12.27),在舒张压方面,研究组数据为(79.42±8.25),对照组患者的数据为(91.55±8.74),研究组患者的收缩压数据及舒张压数据低于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当中有34例(61.82%)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此外有19例(34.55%)患者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同时有2例(3.64%)患者治疗无效。而在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4.55%,其中,有明显的改善效果的患者有23例(41.82%)患者,有18例(32.73%)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同时有14例(25.45%)患者无任何改善效果。而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能够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起到一定程度的效果,值得在后续的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B型脑钠肽(BNP)检测的应用价值研究
陈国;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11-13. 
摘要 ( 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BNP检测的应用价值,以便为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和BNP检测提供临床诊断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抽取所有疑似患者的静脉血进行BNP检测(全化学发光法分析仪),分析检测结果。并予以相应药物治疗。结果实验组的血浆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差异(P<0.05);血浆BNP浓度与心功能分级关系成正比,级别越高血浆BNP浓度越高;单纯心力衰竭、高血压的血浆BNP浓度与两者合并症两两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浆BNP浓度是心功能的重要指标,对高血压、心力衰竭及两者合并症的诊断、病情评价与治疗均有极高的参照价值。
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
皮春亮;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14-15. 
摘要 ( 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6月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服药方法分组,A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B组采用常规疗法+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和B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vs 76.92%)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A组IL-6水平、NIHSS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够快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效果满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CTRP9、APN水平的关系
程新良;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16-18. 
摘要 ( 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脂肪细胞因子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9)、脂联素(APN)水平的关系。方法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纳入笔者所在医院冠心病(CHD)患者56例,归为观察组,同期选取56例无冠脉病变的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CTRP9、APN水平;将观察组分为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和软斑块组,对比各组血清CTRP9及APN。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TRP9、APN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块组血清CTRP9较混合斑块组高,混合斑块组血清CTRP9、APN水平较软斑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脂、炎症反应及肾功能的影响
张佑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19-21. 
摘要 ( 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其血脂、肾功能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任选78例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和研究组40例,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TC、TG以及LDL-C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其血脂水平,有效保护肾功能,可加强应用。
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用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王彩云;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22-24. 
摘要 ( 4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患者实施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合治疗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70例于我院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心绞痛患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5例。其中参照组采用比索洛尔治疗,实验组行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合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头痛头晕、血糖异常、口腔溃疡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8.57%、5.71%)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持续时长、治疗时间均短于参照组,与参照组比较,实验组心绞痛次数较少、血浆脑钠肽水平较低,实验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临床总有效率(94.29%)高于参照组(71.43%),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手术后心绞痛患者应用比索洛尔与尼可地尔联合治疗可降低其心绞痛发生率,提升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预后效果,应予以临床推广。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临床效果观察
陈光兴;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25-27. 
摘要 ( 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对冠心病患者选择经桡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后获得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并发症发生率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4月收治的8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介入治疗方法;对照组(44例):选择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方法展开治疗;观察组(44例):选择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方法展开治疗;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同对照组冠心病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在X线曝光时间以及临床手术时间两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获得明显缩短(P<0.05);同对照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后系列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率获得明显提升,并发症发生率获得明显降低(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经桡动脉介入疗法的实施,不会导致患者X线曝光时间以及临床手术时间有所增加,此外于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以及治疗满意度提升方面,效果理想,最终对于冠心病患者病症显著好转,奠定基础。
溶栓后PCI与直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李营;陈青;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28-29. 
摘要 ( 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直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入我院(急诊科、心内科)治疗的67例STEMI患者,将发12h内,依据预计转运及门球时间<120min者设为直接PCI组;预计转运及门球时间≥120min,急诊科给予尿激酶溶栓后PCI者设为溶栓后PCI组。结果两组治疗前TIMI血流分级及住院期间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条件有限基层医院,如果转运及门球时间无法达到指南要求或其他客观原因无法直接行PCI,溶栓后早期PCI对于STEMI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猝死的相关性分析
邓英松;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30-31. 
摘要 ( 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猝死的相关性。方法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猝死诊断标准,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3月住院且在猝死发生前后1个月内行冠脉造影的冠心病猝死患者47例,另随机收集同期住院的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未发生猝死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冠心病猝死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与猝死的相关性。结果 47例冠心病猝死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8例,年龄33~85岁之间,平均年龄(62.57±12.67)岁,均为急性或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14例,合并高血压23例,血脂异常3例,肥胖13例,有吸烟史23例,有冠心病家族史10例。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enter)显示,性别、合并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猝死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冠心病猝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中男性、合并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更易发生猝死,应积极控制上述冠心病危险因素,预防猝死发生。
血清cTnⅠ、CK-MB、IMA、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何玉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32-33. 
摘要 ( 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析血清cTnⅠ、CK-MB、IMA、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设为实验组,在其入院即刻、6h、24h进行cTnI、CK-MB、IMA、hs-CRP检测;另选择同期6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进行上述指标检测,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入院即刻,两组的cTnI、CK-MB水平比较无明显性的差异(P>0.05)但实验组的IMA、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中,cTnⅠ、CK-MB、IMA、hs-CRP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0.95%、47.62%、90.48%、60.32%。结论血清cTnⅠ、IMA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将两者联合应用到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能够发挥协同互补的作用,全面提高诊断准确率,利于临床及时治疗。
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吴丹;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34-36. 
摘要 ( 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的疗效及对心功能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接受的84例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在征得其家属以及患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药物,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基础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疾病控制率为95.3%,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未联合曲美他嗪单纯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李安妮;林进师;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37-39. 
摘要 ( 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在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95例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比分析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患者护理后较护理前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升,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应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观察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室性早搏的临床治疗效果
黄敏;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40-42. 
摘要 ( 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心脏病性早搏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接受治疗的79例高血压心脏病室性早搏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纳入对象。根据数字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参照组40例,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39例,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再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参照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均显著低于观察组,数据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血液流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对高血压心脏病室性早搏患者给予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升生活质量。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言纬;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43-44. 
摘要 ( 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胺碘酮应用于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抛硬币法分成对照组和胺碘酮组,各64例,对照组予普罗帕酮治疗,胺碘酮组予胺碘酮治疗,治疗5周后将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胺碘酮组治疗总有效率92.19%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或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都是安全有效的,但胺碘酮比普罗帕酮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效率更高。
阿托伐他汀在老年冠心病并房颤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柳涛;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45-46. 
摘要 ( 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析老年冠心病并房颤患者临床处理中应用阿托伐他汀的价值。方法选取78例冠心病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一般组(37例,一般治疗)与研究组(41例,一般组+阿托伐他汀)。比较用药前后两组房颤发作情况、血脂情况,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心血管事件。结果用药前两组发颤每月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房颤每月发作次数均减少(P<0.05),研究组显著少于一般组(P<0.05),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缩短(P<0.05),研究组显著短于一般组(P<0.05),TC、TG均降低(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一般组(P<0.05);研究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一般组(P<0.05),心血管事件出现率显著低于一般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并房颤患者临床处理中应用阿托伐他汀可减少房颤发作次数与心血管事件,缩短房颤维持时间,降低血脂,改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田智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47-49. 
摘要 ( 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心律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根据患者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参松养心胶囊口服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律失常指标(包括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及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变化情况、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均有所下降,且实验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更为显著,差异对比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参松养心胶囊辅助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显著,在保证用药安全性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心律。
美托洛尔、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的临床疗效比较
薛金丽;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50-52. 
摘要 ( 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美托洛尔、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8例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予以观察1组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予以观察2组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LVEF、疾病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LVEF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2组治疗后的LVEF、疾病治疗总有效率均较观察1组高(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的临床疗效优于美托洛尔,两者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胡文龙;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53-54. 
摘要 ( 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70例心力衰竭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厄贝沙坦,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82.86%),且治疗后LVEF、BN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予以推广。
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陈蕾;郑浩;陈雪云;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55-57. 
摘要 ( 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9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贝那普利)和观察组47例(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压、心功能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血压、心功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采用贝那普利、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具有治疗效果显著的特点,可改善血压、心功能状况,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对比
梁荐;曹光强;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58-59. 
摘要 ( 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院接受治疗的CHF病人98人(包括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病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49人,两组均使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使用卡维地洛治疗,B组使用美托洛尔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心功能等相关特征。结果两种药物均能够改善心功能,卡维地洛有效率更高。讨论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均具有治疗心衰的功能,卡维地洛治疗效果更好。
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三岁以下婴幼儿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
叶仕高;吴文绪;郑晓宇;陈文;石俊杰;刘永春;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60-62. 
摘要 ( 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三岁以下婴幼儿的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行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三岁以下干下型VSD的患儿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方式将其分在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组(A组)和CPB直视修补组(B组)。分别对其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的情况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组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术后ICU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均长于A组,输血量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早期各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总发生率为25.00%,明显低于B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实施PDCA循环模式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洪明观;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63-65. 
摘要 ( 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健康教育中PDCA循环模式的应用效果探究。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法,观察对比组间教育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评分、健康行为执行评分分别为(89.7±6.3)分、(90.1±7.3)分,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教学满意度为97.56%,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开展PDCA循环模式健康教育法,可提升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保证患者满意度,效果甚为理想。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疼痛干预的效果观察
余玲;蒋静;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66-68. 
摘要 ( 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接收的行手术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8例为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抽样法分设不同组别。术后,对比组选择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在对比的基础上,研究组选择实施疼痛护理干预。观察经分别行不同护理模式的患儿疼痛改善情况、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FLACC评分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对比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为73.53%,明显低于研究组的94.12%(P<0.05)。结论对行手术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予以疼痛护理干预,其护理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疼痛感,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综合护理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影响分析
沈庆宝;张蔓菁;施丽丽;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69-71. 
摘要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综合护理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以我院2016年4月-2017年12月期间接诊的72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36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则再此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现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参数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提供综合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进而延缓病情进展,以维持理想范围血压水平。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介入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探讨
陈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72-74. 
摘要 ( 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行介入护理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择期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367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介入护理措施,统计患者手术成功率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和恢复情况。结果 367例择期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在精心的介入护理下均顺利完成置入,无失败病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突发性心脏疾病,恢复情况良好。结论择期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存在高风险和高难度,应用介入护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全面护理能够有效保障手术成功率,同时能起到预防突发心脏病、减少并发症的作用,临床效果良好,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许燕瑜;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75-77. 
摘要 ( 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应用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我院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应用个性化护理)、对照组(43例,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入院时间、焦虑评分、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在院前急救时间、入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评分[(9.15±2.02)分]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服务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65%)低于对照组(18.60%),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应用个性化护理十分可行,效果较佳。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接受全程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价值体会
徐珊珊;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78-80. 
摘要 ( 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在AMI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114例AMI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全程优质护理服务。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抢救全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再灌注心率失常(10.5%)、心绞痛(33.3%)、心衰(5.3%)、休克(3.5%)的发生率均明显对于对照组(28.1%、78.9%、19.3%、17.5%),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89.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5.4%),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6.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4.2%),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程优质护理服务能缩短AMI患者急诊抢救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王蕾;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81-83. 
摘要 ( 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分析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2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中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中血脂、血糖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发作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在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开展预见性护理有利于控制血脂血糖,减少心绞痛发作,提升护理满意度。
延续性护理在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
郑弦;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84-85. 
摘要 ( 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析延续性护理在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84例为对象,随机分设不同组别。对比组选择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选择采取延续性护理模式。观察经分别开展不同护理后取得的效果情况。结果对比组患者的医嘱遵从率为73.81%,明显低于试验组的92.86%(P<0.05);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均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给予老年心肌梗死者予以延续性护理干预,其护理效果良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同时还有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升。
肺功能检查在冠心病中的应用及护理
周小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86-88. 
摘要 ( 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冠心病中肺功能检查的应用价值,探讨冠心病患者行肺功能检查时的护理方法。方法以本院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的165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具体类型分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者,均给予肺功能检查,观察检查结果,分析肺功能检查开展的意义,并探讨具体护理对策。结果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缺血性心肌病组FVC、VC、FEV1.0%、DLCO均低于健康组,且急性心肌梗死组、缺血性心肌病组低于心绞痛组,缺血性心肌病组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健康者相比,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肺功能降低,临床诊断时可将肺功能检查作为初筛手段之一,同时在检查期间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使患者掌握呼吸动作要领,提高检查准确率,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
标准化护理程序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关海萍;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89-90. 
摘要 ( 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标准化护理程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98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标准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等指标的变化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经过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致心力衰竭的发生、死亡、急救反应时间及院内反应时间等指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标准化护理程序能够促进患者血压和心率保持在稳定水平,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
护理干预对ICU内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施燕丽;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91-92. 
摘要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ICU内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护理干预在其生存质量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方法以12个月为时间段(2017年8月-2018年8月),将研究对象确定为我院ICU治疗中心收治的100名内心力衰竭患者,基于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这些病人编制为两个小组,每组为50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策略。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的SAS/SDS测评分数以及LVESd、LVEDd、LVEF心功能指标基本持平,对比结果不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但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上述评价项目均有所改善,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评分占有优势,组间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另外,无论是情绪功能、生活满意度,还是角色功能和肌体功能,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ICU内心力衰竭患者而言,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升其生存质量。
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产科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许艺娜;陈增镕;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93-94. 
摘要 ( 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析妊娠期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产科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作为开展本次研究,在研究期间总共选取100例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妊娠期产妇作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的分组方式是以掷骰子法。两组产妇采取相同基础干预措施,如利尿、镇静、解痉等,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方法。统计并对比两组产妇的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妊娠结局。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数据差异较大,分别为98.00%与88.00%(88.00%),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在新生儿结局方面多项数据差异均比较突出,实验组数据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妊娠期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产科护理干预效果突出,能够有效的控制产妇的血压指标,提高护理效益,降低妊娠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普及。
运动与血管健康
张红红;焦启斌;卢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03):  95-96. 
摘要 ( 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一直持续增长,动脉硬化已成为人口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安静的生活方式,缺乏身体活动或运动是其重要诱因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运动干预的作用机制等,探讨适合的锻炼方法,为人们进行科学运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