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今天是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 2024, Vol. 14 ›› Issue (10): 28-32.

• 临床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PCI术中依诺肝素的抗凝方案对ACS患者导管内血栓形成的影响及与APTT的相关性

王芳, 钟文*, 陈利军   

  1. 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四川 成都 610500
  • 出版日期:2024-05-30 发布日期:2024-11-05
  • 通讯作者: *钟文
  • 基金资助:
    四川省医学科研课题计划(编号s21050)

  • Online:2024-05-30 Published:2024-11-05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依诺肝素的不同抗凝方案与导管内血栓发生率及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索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的APTT下限值。方法 将2019年6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拟行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83例纳入研究,PCI术时距离末次依诺肝素使用时间小于8 h为A组(178例),距离末次依诺肝素使用时间8-12 h且追加依诺肝素0.3 mg/kg为B组(158例),距离末次依诺肝素使用时间12-24 h且追加依诺肝素0.5 mg/kg为C组(147例)。实施模拟操作和随后的PCI治疗。模拟操作主要是模拟PCI时导引导管的腔内环境:将管腔中插有球囊导管、亲水涂层导丝及导引导丝并充满不流动血液的导引导管留置在患者外周动脉内10 min,随即观察造影导丝、球囊导管、导引导丝及导引导管内血液里是否有血栓,同时检测APTT值,并记录随后PCI时发生导管内血栓的例数。结果 483例ACS患者在模拟操作中有59例发生导管内血栓,发生率达12.21%,其中A、B、C三组患者导管内血栓发生率(17.97% vs 12.65% vs 4.76%,P<0.05)及APTT[(38.0±16) vs (42.9±16) vs (48.9±21)s]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拟操作中,发生导管内血栓患者的APTT均低于无导管内血栓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血肌酐及肝功能、糖尿病后,模拟操作中导管内血栓形成仅与APTT呈显著相关(OR 0.867,95% CI,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APTT对导管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Area Under Curve,AUC=0.737),计算出导管内血栓阳性患者APTT单侧上限值41.75 s。结论 PCI术中依诺肝素不同的抗凝方案给患者带来额外的临床获益,距离末次依诺肝素使用时间12-24 h追加依诺肝素0.5 mg/kg的方案血栓事件发生率最低,同时监测APTT可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减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向。

关键词: 依诺肝素, 急性冠脉综合征,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导管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