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隋晓雯,潘心,张美艳,等.经皮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8,34(8):685-687. [2] 谢敏慧,陈子材,冯英恒,等.超声与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观察[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7):57-58. [3] 欧永强,王维箭,赵鹏,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症反应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5):3614-3617. [4] 尼玛玉珍.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1):32-33. [5] 毛银娟,张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声像学特征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学,2019,25(11):1915-1918. [6] 王明月,勇强.DSA、MRA、MS-CT及血流剪切力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易损性的诊断价值[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8,4(2):147-156. [7] 刘丹丹,李茜楠,田野,等.声学造影和高分辨核磁共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及斑块内出血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11(2):254-256. [8] 杨德斌,金琳,王迎春,等.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9):717-720. [9] 苏楠,黄品同,张盛敏,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造影表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8,34(3):204-206. [10] 李昊文,沈宓,李子瑞,等.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平滑肌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9,16(4):169-174. [11] 王大伟,韩广明,王占波,等.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40(4):421-424. [12] 焦新宇,杜启亘,杜昕苓,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估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35(9):1327-1330. [13] 王琮,陈筱雪,杨少玲,等.套环法和空气干燥法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的比较分析[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9,39(3):208-212. [14] 张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DSA与B超诊断对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6):69-70. [15] 何伟明,李少君,支春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3):616-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