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艺香,李芳,刘薇,等. HtoH连续护理策略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5):774-778. [2] 王锦华.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0,27(6):686-688. [3] 田蕾,王蒙,孙立,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4,30(21):2814-2821. [4] 武建慧,于秀婵. 多学科协作干预在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河北医药,2023,45(13):1984-1987. [5] 俞剑东,郁艳梅,陈丽华,等. 多学科协作动态容量管理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效果分析[J]. 现代临床护理,2023,22(3):15-20. [6]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4(24):3-10. [7] 李婷.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弹性对其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31):2414-2417. [8] 许红兰. 针对性护理在重症心力衰竭无创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0):3046-3047,3068. [9] 王珍娟,汝奎,武冰琳,等. 膳食模式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营养状态的关系[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24,30(3):83-88. [10] 吴筱筱,季诗明. 心力衰竭患者营养状况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2024,08(1):84-88. [11] 刘琳,邬青,张静,等. 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症状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2024,38(5):461-464,469. [12] 卢启帆,刘启明,周红梅,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对临床结局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3(9):1153-1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