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4种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的临床实施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行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患儿共200例,将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n=50)患儿予以传统采血法,B组(n=50)患儿予以沐浴后采血法,C组(n=50)患儿予以足浴后采血法,D组(n=50)患儿予以"O"型松握足跟采血法,观察四组患儿的血斑大小、采血时间、一针成功率、新生儿损伤。结果 A组患儿血斑小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血斑明显小于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儿血斑(5.8±0.6)mm、(6.3±1.2)mm,明显小于D组(6.6±1.8)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采血时间,明显低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一针成功率,明显低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一针成功率60%,明显低于D组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足跟红肿发生率明显低于A、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足跟血采集中应用"O"型松握足跟采血法,可以得到质量较好的血斑,降低采血时间、新生儿足跟红肿发生率,提高一针成功率,极具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