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祚,李苏宁,王馨,等.我国中年人群高血压、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及其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1):47-53. [2] 杜金玲,周楠,宋莹倩,等.高血压家族史和血脂异常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26(6):651-656.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6):554-563.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5] 诸骏仁,高润霖,赵水平,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0):937-953. [6] 费世早,潘娜,江敏敏,等.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21,40(6):586-588,602. [7] 成明,李慧.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TC、TG水平及WBC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评估的价值[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6):798-801. [8] 高晓明. 血清ESM-1、TM和sVCAM-1水平对妊娠高血压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5):648-652. [9] 郝芳芳,刘天一,范庆怡,等.血清PECAM-1、Sirt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山东医药,2022,62(4):11-15. [10] 杨爽,白莎,王恒,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外周血管阻力与血清Hcy、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1):47-50. [11] 陈洪娜,李军,王福文.非血脂因素致血管内皮损伤时黏附分子变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7,25(3):314-320. [12]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等.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J].中国循环杂志,2020,35(3):209-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