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0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3-03-02
广州市黄埔区心血管疾病年轻化风险研究——孕哺期妇女和婴儿膳食影响因素分析
陈芳;刘泳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1-3. 
摘要 ( 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膳食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年轻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黄埔区132例怀孕期妇女,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66例。对观察组妇女与婴儿的膳食进行合理指导,并观察膳食对婴儿营养代谢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对两组婴儿各阶段营养代谢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对孕哺期妇女与婴儿的膳食进行合理指导后,观察组婴儿的各项指标均正常,而对照组婴儿的指标偏高。结论对孕哺期妇女、婴儿的膳食进行合理指导,不仅可以吸收充足的营养成分,同时还可以对吸收量进行有效控制,以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有效预防,降低病症的发生机率。
探究中老年人高血压预防及诊治效果
聂云;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4-5. 
摘要 ( 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从而探究出更好的方法。方法将3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降压、抗凝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并比较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和行为上的干预,能够提高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
家庭病床病人心理、生理功能和家庭与临床疗效分析
姚强;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6-8. 
摘要 ( 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采取措施对家庭病床病人心理、生理功能和家庭与临床疗效进行有效性的分析与研究。方法从城市经济辐射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病床登记序列进行编号,并随机抽取编号尾数是1或者4的对象,人数为100例。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所选取的家庭病床病人进行调查,其中家庭APGAR(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针对病人对自身家庭功能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利用世界-家庭医生学会的COP功能状态量表对患者在自身所处环境中处理问题和适应生活的能力进行评估,利用SCL-90对家庭病床病人的临床自觉症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有效衡量。通过对个人功能状态、疾病、自觉症状因子以及家庭功能的研究,对影响家庭病床病人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研究(P<0.05)。结果大于70岁的家庭病床病人是主要服务对象,其病症是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申请家庭病床护理服务是因为独立地寻找门诊服务相对困难。家庭病床病人的个人功能状态较差,其心理障碍与患者的基础疾病、功能状态具有密切关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家庭病床服务在糖尿病与高血压疾病的指标控制方面的疗效较好,患有多样慢性疾病的老年群体是当前家庭病床服务的主要对象。而构建家庭病床服务的核心原因是病人自身活动受到限制,患者的心理与功能状态存在问题且缺少对应的解决之策。
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超重肥胖的关系
俞有水;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9-11. 
摘要 ( 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针对儿童出生体重和儿童期出现超重肥胖的实际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采用随机抽查的方法,选取城区4所小学一到二年级的学生1000名,然后进行学生体重以及身高方面的测试,并让这些学生的父母填写学生的基本资料,包括儿童出生时的体重、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条件以及2岁前的喂养情况等。结果随着儿童出生时体重的增加,儿童肥胖以及超重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低出生体重组儿童(BW4000g),肥胖发生率在24.5%左右,而且这部分儿童主要以重度肥胖为主。另外,早产低体重儿童的肥胖发生率在16.2%左右,较足月小样儿童高8.5%。结论出现儿童期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出生体重、早产低体重儿童较宫内生长延缓儿童来说,容易出现儿童期的肥胖以及超重情况,所以要从胎儿时期做好预防肥胖的准备。
成人腰围、体质指数与高血压、糖尿病的相关性分析
陈陆妹;胡婧婷;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12-14. 
摘要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铜陵市铜官山区成人腰围(WC)和体质指数(BM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相关疾病。方法 2012年4月至5月采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方法,在铜官山区18个社区,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分层,每个方位抽3个村(居委会),每个村随机抽160户居民,共计2440户居民家庭进行调查。实际有效调查15个居民村2267户,其中18岁以上有5376人进行入户问卷及体检。结果样本人群BMI均值为(23.06±3.53),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27.1%和6.3%。中心性肥胖率22.5%,男性为23.7%,女性为21.4%。结论 BMI、WC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呈正相关,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往往共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云南省麒麟区老年人糖尿病调查
陈云春;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15-17. 
摘要 ( 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糖尿病是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出现的一个高危因素,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长期或短期的预后效果比非糖尿病患者明显为差。讨论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对糖尿病有效的治疗能够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糖尿病的及时有效治疗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我区老年人的糖尿病情况作一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大于80岁高龄患者阿斯匹林安全性观察
沙艳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18-19. 
摘要 ( 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分析阿斯匹林用于80岁以上高龄患者心绞痛治疗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6例高龄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所采用的用药方式不同,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18例,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斯匹林在80岁以上高龄患者心绞痛治疗中疗效明显,安全性尚高,值得临床采用。临床病例仍少,需要增加例数,进一步观察。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与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邬艺忠;尹海军;周衍彬;张广云;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20-22. 
摘要 ( 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与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8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导管组与微创组,导管组行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微创组行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治疗费用、治疗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无显著差异,导管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微创组(P<0.05),微创组费用显著低于导管组(P0.05)。结论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与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对于房间隔缺损疗效显著,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葛根素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吴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23-25. 
摘要 ( 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UA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静脉注射,曲美他嗪口服。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改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ST段下移等各项指标均有好转,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冠心病与颈动脉斑块的临床分析
丁蕾;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26-28. 
摘要 ( 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检查测量119例冠心病患者和38例年龄相当的非冠心病者的颈动脉血管内-中膜的厚度,进行斑块分级。结果冠心病组119例中112例发生了颈动脉病变(94.11%),对照组38例有颈动脉病变11例(28.94%)。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与颈动脉斑块病变相关性明显,且可预测冠心病病变范围。
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显像诊断冠心病的应用研究
官荣光;李繁;张宁;陈锦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29-30. 
摘要 ( 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显像诊断冠心病的应用。方法选取2008年11月到2011年10月我院冠心病患者63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进行CAG检查,观察组3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显像诊断,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通过诊断,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显像诊断冠心病33例与CAG检查30例,灵敏度分别为90.9%(30/33)、73.3%(22/30),2者相比,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诊断,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显像灵敏度较高且依从性好,较CAG冠状动脉造影更适用于这一病群。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张自云;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31-33. 
摘要 ( 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以及80例体检正常者,分别列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两组颈动脉斑块出现情况、颈动脉狭窄率以及血流阻力指数和脉动指数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出现更多,且软斑和混合斑的比率均明显要高;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总发生率56.3%,对照组仅为5.1%;观察组RI和PI值均明显更高,整体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明显相关性,应对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检查,并加强相关高危疾病的预防。
心可舒片联合ARB类降压药治疗高血压心脏病致心律失常的疗效
杨学忠;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34-36. 
摘要 ( 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进一步研究心可舒片联合ARB类降压药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心律失常的治疗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加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了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67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详细资料,进行了全面研究和分析。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上述两组患者均进行厄贝沙坦片的药物治疗,在这个基础之上,治疗组患者又加用了心可舒片,一天三次,一次四粒。对照组的患者加服空白胶囊。对上述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在用药之后的三个月、一年时,进行动态心电图的检查,观察患者的房颤、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的发生以及血压的情况。结果用药之后三个月、一年的平均血压进行比较,大部分的患者血压控制的比较不错,有8例患者在治疗三个月之后还出现血压波动,加用利尿剂之后控制良好。132例房性早搏患者中,进行了一年的治疗之后,治疗组64例有效,对照组37例有效。89例室性早搏患者中,治疗组34例有效,对照组19例有效。46例出现房颤的患者中,治疗3个月之后治疗组,4例阵发性房颤,0例永久性房颤;对照组3例阵发性房颤,0例永久性房颤。一年之后,治疗组,7例阵发性房颤,0例永久性房颤;对照组3例阵发性房颤,0例永久性房颤。结论心可舒片与ARB类降压药物联合,不仅有效的控制病人的血压,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所引发的心房纤颤、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心律失常。
创伤性非穿透性心脏病的原因及临床诊治
邓继延;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37-39. 
摘要 ( 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创伤性非穿透性心脏病的致病原因,并总结临床诊治方法。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创伤性非穿透性心脏病患者4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创伤性非穿透性心脏病的致病原因以及临床诊治方法。结果车祸伤导致创伤性非穿透性心脏病24例,其次为爆震伤10例,跌伤和动物致伤各4例,棍击伤3例,拳击伤1例。主要症状有心律失常、心包炎、心肌坏死、心室壁瘤和胸间隔缺损。20例为单纯胸部钝伤而导致创伤性非穿透性心脏病,有26例合并有其他脏器损伤。结论车祸伤是导致创伤性非穿透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爆震伤。创伤性非穿透性心脏病的诊治主要包括心包损伤、心肌损伤、心脏破裂以及心律失常等方面。
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小儿合并肺炎临床指征研究
张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40-42. 
摘要 ( 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小儿的临床指征。方法将本研究的40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患儿作为治疗组,选择4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音、肺、心率、X线胸片、肺CT、心电图、肺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患儿具有特殊的临床指征可以为临床病症的判定提供依据。
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1例
薛丽凤;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43. 
摘要 ( 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患者女性,84岁。因血尿20天来我院就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30余年,两年前急性下后壁、右室壁心肌梗死病史。心电图(图1)示:图为V1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规律出现,窦性QRS波群时限0.10s,形态正常。每个窦性QRS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
朱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44-45. 
摘要 ( 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并分析依达拉奉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门诊2010年11月1日-2012年12月1日期间共收治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110例,运用数字表法将上述110例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55例)患者运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55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比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55例患者中,显效23例,显效率41.81%,有效29例,有效率52.7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对照组的55例患者中,显效21例,显效率38.18%,有效24例,有效率43.64%,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81%,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即P<0.05。结论给予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十分安全,其具有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等优势,值得推广。
急性乌头硷中毒35例抢救体会
李志敏;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46-48. 
摘要 ( 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急性乌头硷中毒抢救效果与临床体会。方法 2006年10月-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35例乌头硷中毒患者,均经洗胃、使用阿托品和利多卡因治疗,部分症状严重患者同时使用胺碘酮等进行治疗,2例患者行200~360焦耳除颤方式治疗。结果 35例乌头硷中毒患者中,32例成功治愈。3例死亡,均为男性,为误服草乌药酒患者;2例患者出现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2例患者均行200~360焦耳除颤6至7次,后转为窦性心律仅可维持2~5min,最终死于心跳停止;5例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1例到医院第一次心电图就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经抗心律失常治疗,半小时心跳停止复苏不成功死亡。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总治愈率为91.43%,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发生急性乌头硷中毒后,及时予以抢救,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并对症用药加强治疗,以利于成功挽救患者生命。
糖尿病患者足部评估与护理对策
张鹰;戴琼;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49-51. 
摘要 ( 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部评估与护理对策。方法以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各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足部评估,探讨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和加强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结果糖尿病患者足部感觉异常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均存在知识缺乏情况。结论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足患者自我保健能力与生活质量。
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探讨
岩嫩;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52-54. 
摘要 ( 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6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分别非药物联合药物方式以及单用非药物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总体疗效情况,并对观察组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予以统计。结果在DBP、SBP、GLU、TG、TC、LDL-C和HDL-C以及HbAlc等几项相关指标上,观察组治疗后改善效果更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86.2%,对照组70.0%;观察组用药不良情况发生率2.5%;观察组总体疗效更明显(P<0.05)。结论非药物联合药物方式共同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观察及护理
刘祝青;李鸿珍;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55-56. 
摘要 ( 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的基础步骤、关键措施和核心要领。方法对5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密切观察、精心护理及合理治疗。结果好转出院49例,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1例。结论预防感冒、合理用氧及饮食等是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的基础;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有效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堵塞和病死率的关键;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并发症是有效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率的核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持续护理临床分析
杨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57-58. 
摘要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分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持续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入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抽取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持续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SGRQ评分、MMRC评分及6min步行距离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持续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及呼吸困难状况,具有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探讨
李唯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59-61. 
摘要 ( 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具体总结分析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60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达到了8.46%(60/709),其中包含早期发性癫痫发作患者42例(70%)、晚期发作患者18例(30%),脑皮质者癫痫病的发病率达到了22%,和其他部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和患者的病程、病变部位有直接关系。早期癫痫发作需行短期抗癫痫药物治疗,而晚期发作患者应行长期治疗。
高血压患者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的可行性研究
郑苏云;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62-64. 
摘要 ( 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患者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150例结肠息肉伴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B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用结肠镜下高频电切除术、结肠镜下微波凝固术和结肠镜下热活检钳烧灼治疗法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息肉的临床病理组织学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三组基本治疗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息肉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一次摘除成功率为98.0%,二次摘除成功率达100.0%,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A组患者一次摘除成功率为84.0%,二次摘除成功率达94.0%,并发症发生率为8.0%;对照B组患者一次摘除成功率为88.0%,二次摘除成功率达96.0%,并发症发生率为12.0%。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HDL-C和LDL-C几项血压基本指标较稳定,对照A组和对照B组均出现较明显波动。观察组整体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切除在治疗结肠息肉伴高血压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可行性,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载脂蛋白L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吕荣贵;韦建瑞;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65-68. 
摘要 ( 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载脂蛋白L(apolipoproteinL,apoL)是一种新发现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在临床上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近期发现,动脉硬化过程中,内皮细胞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分泌大量肿瘤坏死因子-α可上调ApoL的表达,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高表达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在动脉硬化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如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加速动脉硬化进展。本文针对载脂蛋白ApoL诱导细胞凋亡及其对动脉硬化的作用作一综述。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中的管理分析
孙琼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69-71. 
摘要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中的管理问题及具体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1100例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分析,并且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结果根据患者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常见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药物应用的效果与安全性。结论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中,必须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给药方案,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
脑外伤采用大骨瓣减压联合选择性亚低温治疗的效果
王效太;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72-73. 
摘要 ( 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探析对脑外伤患者使用大骨瓣减压联合选择性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收治入院的脑外伤患者中抽取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使用大骨瓣减压联合选择性亚低温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开颅手术后常温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3d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半年后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外伤患者使用大骨瓣减压联合选择性亚低温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颅内压,有效改善预后,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经动脉碘油栓塞及经皮经肝瘤内注射治疗肝血管瘤分析
赵岗;沈华;郭金鸿;方剑锋;蔡讯;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74-76. 
摘要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经动脉碘油栓塞及经皮经肝瘤内注射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1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117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A组和对照B组,观察组采用经动脉碘油栓塞联合经皮经肝瘤内注射;对照A组单用经动脉碘油栓塞;对照B组经皮经肝瘤内注射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后24个月患者血管瘤直径的变化情况、整体治疗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瘤直径减少幅度明显更大;观察组总有效率89.2%,对照A组78.4%,对照B组73.3%;三组不良情况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复发率明显更低。观察组整体疗效更明显(P<0.05)。结论经动脉碘油栓塞联合经皮经肝瘤内注射治疗肝血管瘤,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杨明德;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77-79. 
摘要 ( 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所收治的6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有30例患者,对他们给予0.1毫克的奥曲肽皮下注射,8h/次;观察组有33例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对其给予10万U的乌司他丁与500毫升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注射液的混合液体静脉注射,8h/次,三天后给予5万U的乌司他丁静脉滴注。两组患者的1个疗程均为5~7天,对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所需的时间、腹胀腹痛的缓解时间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7%,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所需的时间、腹胀腹痛的缓解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在治疗急性胰腺炎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
李自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0(03):  80-82. 
摘要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和对照组(奥曲肽),分析两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观察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比例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及早用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