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 杨水祥. 阵发性心房颤动与脑卒中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7(6):665-668. [2] 平杰.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比较[J]. 医学综述, 2015, 21(3):560-561. [3] 陈鹏. 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观察和对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 临床内科杂志, 2015, 32(2):124-126. [4]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写作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1):10-25. [5] 刘文立, 孙玲. 坎地沙坦酯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5(9):89-90. [6] 胡霜, 蔡莉, 张川平.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分析[J]. 西南国防医药, 2016, 26(9):981-983. [7] 杨相挺, 王曼虹, 王振中. 坎地沙坦酯片预防持续性心房颤动首次复律成功后复发的疗效[J]. 江苏医药, 2017, 43(12):882-883. [8] 张洪君, 谢年谨. 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J]. 临床内科杂志, 2016, 33(11):780-781. [9] 杨福平. 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疗效[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6, 25(3):293-296. [10] 黄琦磊, 程显禄, 陈子国. 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患者NT-pro-BNP水平的影响[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 6(17):16-17. [11] 李姮, 韩聪聪, 任焘君. 心房纤颤发生机制及相关microRNAs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医药, 2016,11(6):1061-1065. [12] 金文杰. 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永久性房颤患者心脏重构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现代医学, 2016,23(10):79-82. |